愿健康快乐

腓骨肌萎缩症知识全解析(一)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 HMSN),是一组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其临床特征为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进行性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萎缩、轻到中度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高弓足。CMT患病率约为 40/10万,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CMT)和X连锁遗传(CMTX)。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 NCV减慢(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m>38m/s),神经活检示轴索变性,而极少有脱髓鞘改变。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肌无力和肌萎缩发生的时间、受累范围、顺序和进展速度,对生活工作和体育运动的影响。 

2、感觉障碍的部位和程度。

3、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4、有无复视、视力下降、眼球震颤、耳聋、声音嘶哑、行走不稳等其他症状。

5、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患者或高弓足者。


体格检查要点


1、肌无力和肌萎缩 足部、小腿肌肉和大腿下1/3肌肉无力和萎缩,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和大小鱼际肌无力和萎缩,出现爪型手或猿手畸形,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


2、腱反射改变 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通常消失,半数患者四肢腱反射均消失。


4、感觉障碍 可有手套-袜子型分布区域内痛觉、温觉和振动觉减退。


5、有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体征,部分病例可在皮下触摸到粗大的神经干。


6、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7、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肢体震颤等体征。


资料分析


1、血液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血清肌酶学多正常,少数可轻度增高。


2、神经电生理检查 对CMT的诊断尤其重要,不仅对CMT1型和CMT2型分型诊断,对CMT与其他疾病如远端型脊肌萎缩症、肌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也有重要意义。CMT1型正中神经运动NCV减低为38m/s以下,通常小于20m/s,运动NCV减低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就可检测到,有助于检出亚临床患者。CMT2型NCV接近正常。多数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消失。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增高,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有纤颤或束颤电位。


病情分析


诊断根据儿童期或青少年期隐袭起病,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出现“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高弓足、垂足、爪形手和脊柱侧弯等畸形,受累肢体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和皮肤营养障碍,阳性家族史等,可作出临床诊断。CMT的临床分型主要建立在神经电生理检测及必要时的神经肌肉活检。


临床类型


1、 CMT1(脱髓鞘)型 


(1)多在20岁之前发病,隐袭起病,逐渐进展;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严重者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但不超过前臂中下1/3,伴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


(2)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手,可波及前臂肌,膝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跟腱反射通常消失,半数患者四肢腱反射均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部分病例可在皮下触摸到粗大的神经干,如腓总神经,脑神经通常不受累;


(3)运动和感觉NCV减慢,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为38m/s以下(正常50m/s);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雪旺细胞增生形成“洋葱球”样结构。


2、CMT2(轴索)型 


(1)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1型相似,程度较轻;部分家族性CMT2可合并有声带麻痹、耳聋和智能障碍;


(2)运动和感觉NCV正常或接近正常,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大于38m/s,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索变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