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健康快乐

肌萎缩侧索硬化该选择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呢?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该病预后较差,现代医学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案较少且疗效欠佳,中医根据其主要症状及其它临床特点,辨证施治,对延缓疾病进展也有一定作用。在本病的治疗方案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一的治疗方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的认识


肌萎缩侧索硬化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萎缩、肢体活动不利最终会累积到机体的全部肌肉,病情持续性进展,预后差,生存期通常3年。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假说: 遗传机制、神经营养因子障碍、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环境应激等。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中医根据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临床表现(肌萎缩、进展性肌肉活动障碍等),将该病归于“痿证”范畴。故中医对于ALS多以痿证辨证论治。


在《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脏失养,肢体痿软。在发病原因上《素问·痿论》指出“热伤五脏”、“焦虑太过”、“远行劳倦”等。在随后中医中药的发展过程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痿论》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元气衰败致精虚不能濡养全身脏腑,也较为多见。该病的病变部位在肌肉筋脉,目前认为其病因为外感温热邪毒,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等方面,致使脏腑亏虚,肌肉筋脉失养,而致该病的发生。


因上述病因致脏腑虚损,肌肉筋脉失养,致使肌肉痿软无力,发为本病。其病变多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很多医家对该病的认识不尽相同,邓铁涛教授认为根据ALS表现以进行性肌肉活动障碍和萎缩,该病主要是脾肾亏虚、痰淤阻络。陈金亮等研究认为奇经受损、经脉失养致使人体五脏六腑缺乏气血濡养,脑和脊髓皆受损而发病,筋脉肌肉缺乏气血滋养而痿废。谢文正运用加味健步虎潜丸治疗ALS,其认为该病病因为精血不足,六淫侵袭、劳役过度诱发本病发生。


对于该病的诊断,目前主要参照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因ALS在早期的首发症状及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且缺乏特异的生物学及影像学确诊指标和表现,因此详细的病史、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诊断参照指南中所提到的基本条件: 


①病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查体或相关检查,提示临床症状或体征呈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


③临床神经系统查体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


因此针对本病的诊断,其临床表现、既往病史、专科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尤为重要。临床表现方面:肌肉萎缩、肌肉活动、肢体活动出现障碍,呈进行性发展,病变部位逐渐累和扩大; 既往病史方面: 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等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方面: 检查其肌力、肌张力、生理及病理反射,共济运动及有无肌肉萎缩等,来明确有无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受损; 而在辅助检查方面,肌电图、脑脊液、血液及影像学的相关检查不仅仅对诊断该病有所帮助,对鉴

别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类似症状也有很大的意义。


中医诊断


中医没有诊断ALS的统一标准,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而确诊:肢体筋脉活动不利,软弱无力,瘫痪,伴随有肌肉萎缩,甚至影响呼吸、吞咽功能等可确诊为该病,同时需要与中风、痹证等疾病所致的肢体活动不利相鉴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