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健康快乐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4至10万分之6。临床特征为隐性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


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望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内经》中就有望色诊病的详细记载,如《素问•五脏生成》中描述了五脏常色、死色的具体表现,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清代汪宏根据《灵枢•五色》著《望诊遵经》,书中提出“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而望面色又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关于颜面的脏腑分部法有两种。一种是《灵枢•五色》中记载的“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下根)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鼻端、准头、面王)候脾,方上(即鼻翼)候胃”;另一种是《素问•刺热篇》中记载的“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颏候肾”。当脏腑有病时,可在面部对应的区域出现色泽的改变,观察面部不同区域的色泽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具体脏腑定位。准头(鼻尖),居面之中央,足太阴脾位居中焦,主开合,为阴阳枢纽,故准头应脾。望准头色泽变化对肌肉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健康人鼻色红黄隐隐,明润光泽,提示脾胃精气充足。脾胃的生理活动特点是阳升阴降,若色泽过于鲜红则为上升疾患,若色变晦暗,为滞、为痛、为向下。若鼻准胖白,并伴湿滞黄,往往表明脾气为湿所困,失却上升功能;鼻准色白属脾寒;鼻准干燥则出现便秘;鼻头色淡红,有光泽,疾病向愈;病情进一步好转的话,鼻头应现黄色,恰合红黄隐隐之意。疾病的变化十分复杂,所以,面部脏腑分部的望诊不能过于机械,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并将面部色诊、分部色诊和其他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辨证论治对于ALS的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随症配用。基于这一原则,在治疗本病不主张分型过细,而是以补益脾肾统治其本,随症加减,权衡其标。临证治疗中常用黄芪、五爪龙、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巴戟天等补肾益髓,陈皮理气消滞,选用虫药如全蝎、僵蚕、地龙、土鳖虫祛风通络。


主方:黄芪30~180g,五爪龙30~10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黄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陈皮5g,升麻10g,柴胡10g,僵蚕10g,水蛭10g。水煎服,每天1剂。


加减:伴纳差、腹胀、便溏等脾气虚明显者,去熟地黄加砂仁(后下)6g,鸡内金12g,炒白扁豆15g;伴便干者,白术加至30g,肉苁蓉加至20g;伴肢冷、尿清、腰酸痛、舌淡嫩、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症状者,加用鹿角霜(先煎)30g,狗脊20g;伴肌束颤动、肢体关节僵硬等肝风症状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制龟板(先煎)15~30g,蜈蚣1~2条;伴吞咽不利、呛水、舌謇、言语不利等风痰上扰、痹阻经脉窍道者,加法半夏、僵蚕、石菖蒲各10g,远志6~12g;伴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紫暗、四肢固定疼痛性痉挛等瘀血痹阻经脉者,加赤芍15g,桃仁10g;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10g以养胃阴;舌苔白厚或白浊,加茯苓15g、薏苡仁20g以化湿;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络各10g以化痰;咽痛者,加千层纸、桔梗、玄参各10g以利咽止痛;夜寐多梦,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30g以养心宁神;血压偏高者,加用桑寄生、草决明各30g,杜仲12g,同时升麻和柴胡适当减量;吞咽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调气机。


病案举例


林某,男,54岁,2016年10月初诊。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相继出现双下肢乏力,肌肉跳动,无肌肉萎缩,尚可行走,乏力进行性加重。10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乏力,肌肉跳动,右上肢不能进行持碗、持筷、系纽扣等精细活动。相继在各医院治疗,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均于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坚持中药治疗。6个月前尚能右手持笔写字,但4个月前肢体乏力再次加重,右手不能持笔。


诊见:二便尚调,睡眠差,舌淡红、苔白,脉细。察体:神清,言语尚清晰,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伸舌不能,咽反射迟钝,右侧胸锁乳突肌肌力下降,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大鱼际肌及冈上肌萎缩,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高,左上肢肌力2级,右上肢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1级,深浅感觉无异常。腱反射亢进,双侧罗索里莫征(+),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肌电图示:右下神经及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偏低,其余所查神经传导未见异常改变。所查肌肉见神经电位,轻收缩明显延长,波幅高,重收缩募集少,峰值可;双股四头肌、右第一骨间肌、右胸锁乳突肌示神经源性损害,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周围性损害,以轴突损害为主。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脾肾阳虚夹瘀。


予补五龙荣肌汤加减口服,处方:黄芪120g,党参、五爪龙、桑寄生、鸡血藤各30g,白术20g,巴戟天、当归头各12g,赤芍15g,川芎、水蛭、全蝎、僵蚕各10g,柴胡、升麻各9g,陈皮6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经治疗后患者有肌肉跳动感,纳食尚可,二便调,守上方加地龙、土鳖虫各10g,以活血通络。


二诊:患者出现外感咳嗽,咽痛,恶风。辨证为体虚外感风寒,拟方:豨莶草12g,北杏、桔梗各10g,紫苏叶、薄荷叶、防风、甘草各6g,大枣6枚,五爪龙30g,一次服2剂,诸症消失后,续以初诊方治本。


三诊: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痰黏难咯等症,根据病情变化,选加化痰行气之品。处方:黄芪150g,五爪龙60g,党参、白术各30g,巴戟天15g,续断、僵蚕、茯苓、全蝎、当归头各12g,紫菀、百部、桔梗、炙甘草各10g,柴胡、升麻各9g,陈皮6g。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患者痰涎减少,吞咽困难改善,食量增加。至12月底患者可自行抬腿,肌力增至2级。此后,维持原治疗方案,选用巴戟天、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等补肾之品交替使用。


随诊:病情稳定,每餐进食2碗流食。服用中药基本方:黄芪120g,五爪龙60g,党参30g,熟地24g,茯苓、白术、当归、白芍、巴戟天、当归各15g,川芎、僵蚕、土鳖虫、全蝎各10g,陈皮5g。(自行抓药者后果自负)




评论